“人才强国”委员读书群之“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来源:bob体彩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20 03:21:52

  千秋大业,人才为本。做好人才工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对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步意义重大。日前,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的“人才强国”委员读书群活动中,委员们围绕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开展讨论。编者

  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给予格外的重视,作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人才教育培训、引进、使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人才政策逐渐完备,人才国际竞争力明显地增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人才工作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迫切地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对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在人才工作上有新作为,尽快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首要的要求就是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落实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一定要坚持党管人才,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着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上来。

  高校是人才汇聚地,是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中央对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校责无旁贷,发挥着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结合当前形势和高校实际,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政治建设。高校人才工作关系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教育培训、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关系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关系到人心向背。因此,高校人才工作必须强化政治引领,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党管人才。高校党委要设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将人才工作管起来,着重在顶层设计、把方向、谋大事上发挥作用。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在人才工作中强化“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注重培育其科学精神,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倾心倾力于教学科研,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矢志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完善人才制度。高校人才工作涉及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各方面,与学校每一个教学科研单位直接相关,牵涉到高校内部的利益格局,具有复杂性敏感性。做好高校人才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坚持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根本上靠制度。高校党委要格外的重视人才工作制度建设,着眼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结合当前实际,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相关制度体系,针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核、激励等每个方面工作分别制定规章制度,切实将人才工作规范起来,避免主观性、随意性。有了完善的人才工作制度,才能形成人才工作的良好生态。

  科学规划布局。人才工作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科发展、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紧密关联的。高校引进人才的类型和层次,需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衔接,并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在人才规划布局上下功夫。要根据学校的学科规划布局,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年度人才引进计划,细化到学科和专业。人才规划布局要体现“四个面向”导向(即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最大限度地考虑各类人才的梯次结构。既要考虑当前的人才需求,也要立足长远考虑,确保学科发展建设后继有人。

  创新培养模式。高校能不能办好,教师人才队伍是关键;教师人才队伍的作用是否得到一定效果发挥,人才教育培训质量是首要的评价标准。加强高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必须牢牢抓住人才教育培训这个核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要紧跟科技革命的步伐,一直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尤其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搭建平台。要加强通识教育,注重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更看重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宽厚基础。要采取适当方式加强与国家骨干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充分的利用高端科技资源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增强人才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要立足新形势,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到境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到国际组织工作等多种方式,拓宽人才教育培训渠道,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

  大力引进人才。对高校而言,人才引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确实需要党委抓起来。高校要根据承担国家任务的需要和高校自身事业发展需求,有力有序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引进人才,要依法依规,看重真才实学和发展的潜在能力,不应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拓宽人才引进的视野,注重从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知名高科技企业引进政治可靠、专业精湛的拔尖人才。

  营造良好环境。做好人才工作,还要设法让人才在各自领域、各自岗位上积极作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校不仅要善于凝聚人才、培养人才,还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激发其教书育人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要调整优化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在提高人才待遇上舍得投入,着力帮他们解决住房、就医、养老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要关注高校人才队伍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感情联络,取得相互信任。要营造宽松、容错的氛围,求同存异,使其能够心无旁骛工作,全身心投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要加强正面宣传,多深入报道高校人才队伍的先进事迹,塑造典型,为做好高校人才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围绕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我从战略科学家、青年人才和工匠人才三方面谈点感悟:

  坚持科研实践标准,打造中国特色的战略科学家队伍。习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要求“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战略科学家代表着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顶配水平,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塔尖”,更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少数”。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明显地增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逐步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

  在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的战略科学家队伍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应是在长期科研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而非通过“任命”或“评选”出来的;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应是在解决国家关键技术中“干”出来的,而非在办公的地方坐而论道“写”出来的。众所周知,钱学森、于敏、黄旭华等老一辈战略科学家,无不是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战略工程创新实践中一步一步扎实干出来,从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认的战略科学家。我认为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要着力破除高层次人才评价、选拔的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实践标准,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让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逐步形成成熟的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打破学术阶层固化的不利局面,畅通青年人才向上流动通道。习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白准确地提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学技术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学技术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青年人才代表着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原始活力,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源头活水,更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学术阶层固化是阻碍青年人才成长和创新活动的主要障碍,学术阶层固化形成的问题大多是学术垄断造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破除学术垄断,打破学术阶层固化,让青年人才快速向上流通。由于学术阶层固化现象非常严重,青年人才受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等现实问题影响,一些青年在自己科研创新的最佳年龄用来“抢帽子,抱大腿,进圈子”,而非沉下心来做学问,耐住寂寞搞创新。无形之中滋长了学术圈子里的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世俗风气。不能“进圈子”青年人由于看不到成长的希望,直接选择“躺平”,荒废了本该奋斗的青春。

  我认为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方面要着力破除妨碍青年人才向上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打通学术阶层流动通道,使年轻人能有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跨阶层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学术根基、保持科研定力,在科学技术创新道路上行稳致远,真正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局面。

  弘扬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造就大批工匠人才。习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大会贺信中明白准确地提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对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而言,工程技术人才和科研创新人才同样重要。工匠人才是将技术转化为工程的最主要生力军,这支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我们国家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目前我国所有的领域中众多的“卡脖子”技术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缺少一支业务精湛的工匠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符合常理、具有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大国工匠队伍。从“嫦娥”奔月到“蛟龙”深潜,从“神舟”飞天到“北斗”组网,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背后,承载着无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智慧与奉献。这些高技能人才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值得弘扬,他们通过坚定的信念、勤劳的双手、不断地创新,在平凡岗位上实实在在干出不平凡的事迹值得宣传。我认为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要积极弘扬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培养更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造就一支有信念、懂技术、会创新、讲奉献的新时代大国工匠队伍。

  (作者笪良龙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海军专业方面技术少将)

  当前,我们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比过去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任务。但就高校而言,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够;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缺乏,亟须培养更多创新型国家的“领头雁”人才;科学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存在断层,存在优秀后备青年人才不足,在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方面存在断层隐患等。所以,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到2035年、2050年时,今天在校的大学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是推动民族复兴最重要的战略力量,“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人才。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坚持“四个面向”,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总体而言,我们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还比较欠缺,需要攻坚的“卡脖子”科技难题还非常多。要通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动学科“大交叉”,承接“大工程”“大项目”,把“大团队”组建起来,为实现重大战略性高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关键一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党中央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我们要打通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工作“全链条”,坚持机制创新和环境支撑“双轮驱动”,在人才教育培训、使用、激励、竞争等机制方面下大功夫、出硬举措,让更多“千里马”奔腾于新时代。

  要进一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要主动对接党和国家的人才战略布局,鼓励校地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之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开展人才队伍的协调合作,更好地实现跨学科的人才资源共享和有机整合,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要进一步聚焦攻克“卡脖子”技术,探索开展联合攻关的人才使用机制。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科学技术人员的归属壁垒,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跨单位组建重大科学技术课题的研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打造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国际合作新路径。围绕国际学术前沿热点以及全球重大问题,联合多国科学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要进一步突出“破五唯”,把重心放在“从0到1”重大问题的解决上。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异化分层分类评价。要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引导人才自觉对标国家战略急需。要探索实施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解决习惯“单兵作战”的做法,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发扬团队精神,增强重大课题团队作战能力。

  要进一步打通青年人才成长“立交桥”,完善对青年科研人才的支持政策。持续打造青年人才学术交流平台,为各学科人才提供创新性灵感碰撞的机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品质人才资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共享机制,促进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加强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加大长期稳定支持的力度,让浮躁的氛围“冷下来”“静下来”,为青年人才深入“无人区”潜心耕作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

  要逐步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优化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生态。要实行“一站式”受理服务,千方百计帮助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建立领导干部“1+N”联系人才制度,不定期与引进人才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掌握人才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尤其要加强完善海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解决海外引进人才在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购房安家、子女入学入托等多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使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我国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定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管人才就是党要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上来。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要贯彻发展是第一要务,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坚持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自主创新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创新制度释放科学技术创新潜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大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在经济较为发达、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和区域着力打造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需要培养、聚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我们要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学技术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支持科研人员在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方向上“十年磨一剑”,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绩;支持科研人员勇于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竞争能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让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全球视野选用人才。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用全球视野来引进高水平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聚焦国内。要突出战略前沿、需求导向,聚焦基础前沿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放开视野选人才、高标准按需引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加大拔尖人才和关键人才的引进,用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引才政策来吸引人才。

  加大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采取一系列举措来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加大对青年人才科研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青年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在科技前沿探索中、在重要岗位上担当重任,大胆使用青年人才,让更多的青年人才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推进人才交流国际合作。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要建立开放包容的国际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吸引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优秀人才来中国开展合作研究,构建全球科学技术人才交流的创新合作集聚平台,积极牵头发起国际合作计划等多边合作机制,吸引汇聚全球的优秀科学技术人才来工作。

  教育是强国之基,人才是强教之本。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保障是根本保障,人才队伍是基本力量。高等教育战线是党领导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线,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高校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人才工作正确方向。巩固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做好高校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持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领导,把“现代大学制度”与“中国特色”紧密结合,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切实转化为高校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确保党的人才工作战略方针全面贯彻、落地落实。习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使人才工作方向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相一致,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工作。

  坚持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管人才组织体系建设。高校党委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人才工作与改革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重要人才使用、重大人才规划、重大人才项目安排、重大人才资金使用等都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逐渐完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全校各项重要人才工作的充分酝酿与科学管理。职能部门要履行主体责任和专责职能,将党委对人才工作的谋划转化为具体的改革路径、政策举措与工作抓手。选配好院系党政一把手,实施“双带头人”制度,选优配齐基层党组织书记,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党支部进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课题组、项目组、科研平台等,实现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覆盖。

  坚持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将党管人才要求内嵌于高校治理体系中,把人才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和院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强有力的制度建设保障责任落实。当前继续推进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要做好高校人才的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人才评价根本标准,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推动高校人才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中。

  坚持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人才队伍的政治引领吸纳。要深入研究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特点,严把高校人才聘用考核政治关,把政治标准作为教师聘用、考核的基本标准,引导他们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重视高校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海归人才的党员发展工作,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渐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重视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他们利用自身学科专业铸魂育人、开展思政课程的能力,自觉从自己专业角度,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

  坚持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管人才责任,高校党委应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为高校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高校青年人才是高校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要把党管人才工作同改善青年人才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结合起来,信任、尊重和依靠他们,给他们搭平台、压担子,使更多青年人才参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实际在做的工作;关心青年人才的成长,妥善解决他们在工资待遇、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高校蔚然成风。

  全国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2024年第一次集体学习 主持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