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茂縣山體垮塌成因:警報能否在災害前拉響

来源:bob体彩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19 01:26:14

  6月24日5時45分,四川阿壩州茂縣疊溪鎮突發山體垮塌災害,經專家現場踏勘开始剖析,這是一次降雨誘發的高位遠端崩滑碎屑流災害,垮塌山體為當地新磨村新村組富貴山山體,塌方量約為800萬立方米。到25日14時,災害已构成62戶被埋、93人失聯。

  地處龍門山斷裂帶的疊溪鎮,位於岷江流向成都平原大拐彎的高山峽谷處,當地山體多發垮塌和滑坡現象。該地區曾于1933年發生7.5級疊溪地震,並誘發大型滑坡——堰塞湖災害鏈,堰塞湖一向保存至今。2008年,汶川地震也曾在該地區誘發多處崩塌、滑坡等次生山地災害。此次滑坡有何特點?成因是什麼,與此前地震災害有何關聯?未來這類地質災害能否預警?25日,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以及中科院山地所的專家等。

  山體滑坡是指山體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沿著必定的軟弱結構面(帶)産生剪切位移而整體地向斜坡下方移動的效果和現象,俗稱“走山”,是常見地質災害之一。

  “川西地區地震是很頻繁的,滇西地區地質構造活躍,均匀每10年就發生一次六七級的地震。川西地區每20年就有一次六七級的地震。”盧耀如認為,川西和滇西兩個地區有互補的情況。滇西地區地震活躍的時候,川西地區地震就弱一些;川西強的時候滇西就弱一些。這次茂縣的滑坡,實際上是1933年疊溪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複合构成的隱伏災害的效應,是青藏高原板塊擠壓運動的結果。

  四川省地質災害應急專家裴向軍稱,现在已證實,滑坡所處的疊溪鎮松坪溝便是1933年疊溪地震一個斷層通過的当地,“這場地震對當地斜坡的損傷,比汶川地震更嚴重”。

  事端發生後,首先趕赴災區現場勘查的中科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讨員何思明説,“滑坡災害不是單一要素導致,而是長期、多要素穿插构成的天然過程,包括地震等地殼運動的內動力,及降雨、冰雪融解等外動力”。

  “外表看完好的石塊,它的下面可能有分層或裂隙。”關於地質災害長期積累的過程,災害發生期間正在茂縣開展科學调查的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研讨員陳華勇説,岩層遇到地震等外因後變得鬆動,再經雨水滲透,下降岩層間摩擦阻力,就會打破原有靜止狀態。“或者是屡次降雨等積累要素,反覆衝擊岩層原有機構,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就會啟動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連續的小雨就像在破碎的岩石上澆油一樣,使得已經處於臨界狀態的岩石破碎,發生滑坡。”盧耀如告訴記者,這些現象在其他地區也出現過,像2001年四川武隆地區滑坡,便是邊坡沒有處理,連續小雨後就滑塌了下來。

  “從此次事端情況看,‘降雨誘發’正是産生滑坡的‘最後一根稻草’。”何思明也説。

  此次災害的滑坡體約800萬立方米,在100秒時間內,平面滑動距離約2500米至3000米。何思明對此解讀説,滑坡類型有岩質滑坡、土質滑坡兩類,及高速和低速兩種情況。

  “從現場调查情況看,當地屬高山峽谷地帶,滑坡山體屬順層變質砂岩滑坡,海拔高度約3400米、高度差超過1000米,斜度在50度至60度之間,屬於高速順層滑坡,衝擊力非常大。”他説,高山峽谷區滑坡一般具有高位、高速、遠端等特點,滑坡體在運動過程中會构成碎屑流,有很強的破壞才能。

  高位滑坡往往衝擊速度快、面積大。也正因為高位、高速,滑坡體下落後會构成碎屑,其對地上衝擊也並非整體,而是构成了许多岩石塊組成的碎屑流,也便是“崩滑碎屑流”,其對受災區域构成的災害範圍也更大。

  地震构成的地表結構疏鬆,往往是构成滑坡的首要潛在要素。資料顯示,2008年汶川地震後,四川省國土資源部門到同年6月5日的災害調查中,就在重災區的51個縣市區排查出地質災害點6387處,首要為滑坡、崩塌和不穩定斜坡;2013年蘆山地震後,到當年5月的排查中,又新增地質災害1447處,其间滑坡419處、崩塌573處。而此次發生地點,與上述兩次地震都屬於長約500公里、寬約30—40公里的龍門山斷裂帶。

  盧耀如説,许多人一般認為,地震發生後,沒有崩塌的当地就沒有問題了。但地震构成的影響、不穩定的效應其實是長期存在的,必須要認真對待。何思明同樣説,汶川、蘆山地震發生後,關於龍門山斷裂帶潛在滑坡點的識別,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土質滑坡的能够通過地表變形开始進行判斷。但岩質滑坡突發性強、隱蔽性強,往往難於預警。”他説,對潛在岩質滑坡點的識別,现在無法通過簡單的遙感技術、衛星圖片等完结,而是需求長期的研讨,“這最重要的包括兩方面,一种原因是地質勘測技術的更新,另一方面是災害理論研讨深化。”

  不過以現有科學技術,對岩質滑坡預警也並非彻底無計可施。何思明介紹,现在可採用聲發射或微震技術用於岩質滑坡災害點監測,這是針對岩石在變形决裂過程中産生的聲學信號進行監測的技術,“但需求專業人員技術裝備、較高的本钱,往往對大面積、大範圍的地質災害高發區難以全面覆蓋。”

  對於災後重建問題,盧耀如強調,岷江地區兩岸還是比較危險,要注意周邊的穩定性,相關工程要採取办法最大极限地保证居民的安全。